English

英雄业绩的昭示

1999-06-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志强 我有话说

1999年5月8日,历史将永远铭记。就是在那一天,我们的战友、同事许杏虎、朱颖夫妇和新华社记者邵云环为和平事业壮烈牺牲。

6月8日,正值烈士遇难一个月之际,三烈士英雄事迹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了。展览现场,一幅幅烈士生前的照片、一件件烈士的遗物,使人们得以再次走近英雄。

展厅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二楼北侧大厅。一上楼梯,一个巨大的展示板迎面矗立在楼台,上面是朱颖烈士生前设计的那幅“带血的和平鸽”,墨黑的底色格外醒目,寓意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第一件展品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模拟的许杏虎和朱颖遇难现场。由光明日报国际部副主任杨政随政府专门小组赴南拍摄的几张被放大的巨幅照片,这些照片构成了房间的四壁,被炸弹熏黑的块块砖石和展柜中放置的血被子和弹片,直观地将参观者带到那硝烟弥漫、伤痕累累的南联盟。

在许杏虎烈士用过的电脑和工作台前,本报编辑记者深情地向许杏虎烈士的二姐许琳华介绍说:“这是杏虎上夜班时使用的电脑,我们一直给他留着,准备等他回来时再继续用,直到现在,这台电脑的用户名还是许杏虎,并且保留着夜班主编的权限。”许琳华伏在弟弟的工作台上流下了热泪。

正当朱颖的父亲朱福来含着热泪逐一参观每件展品时,一位穿着军裤的青年人抱着一个大画框走到朱福来的面前。“朱伯伯,我是中国军工报社的摄影记者。您女儿的事迹感动着我。”这位名叫王玉的记者介绍说,“画框上是我拍摄的一幅照片,左下侧是少女,右上侧是一只鸽子,这位少女就是您女儿的化身,这只鸽子就是和平的象征。”说罢,他把这幅照片送到了朱福来的手中。一时间,10多位记者围住了朱福来,他一边握着王玉的手,一边向记者们说:“我们呼唤的是和平!”随后,观众们把他围住,纷纷打开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未写完的战地日记》扉页,请朱福来签字。一位个子不高的观众挤上前来,她告诉朱福来说:“朱伯伯,我从西安赶来,给我的这本也签个字吧!”这时,已经显得很疲劳的朱福来欣然地答应了。

在许杏虎、朱颖烈士骨灰迎归故里的一组照片前,作为知情人,许琳华向本报同志介绍说:“虎子他们骨灰归来的当天,方圆百里的人们都赶来迎接和祭典,作为进入我家‘通行证’的由村里人自制的白花,早早就被人们拿光了。”本报同志对她说:“这反映了人们对烈士的一片深情。”

朱颖烈士的父母在一张女儿在本报社庆45周年时表演傣族舞的照片前久久驻足。照片上的朱颖神态怡然大方,掩饰不住她知书达理、聪明伶俐的天性,拍得可谓传神。这张照片是本报资深摄影记者彭璋庆抓拍的。照片中的一个好女儿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父母。

一幅邵云环与同事们的合影,引起所有参观者的关注。照片摄于1976年,年轻的邵云环正怀着悲痛的心情和同事们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上深切悼念周恩来总理。20余年后,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女儿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和世界和平牺牲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炮火之下。

“逝者长已矣!三位烈士虽然英勇牺牲了,但是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人生最灿烂的乐章。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追求理想、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范将与世长存。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利益和正义的事业奋斗。”本报总编辑致词中的一段话,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